|
(
來源:辦公室
作者:管理員
發布時間:
2016-05-26
) |
|
|
|
閱讀提示:
隨著醫改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,體制機制性矛盾集中顯現,各方面問題交織疊加,必須聚焦重點協同發力。從世界各國醫改經驗和我國醫改目標及現實需求來看,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是“牛鼻子”,對深化醫改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牽引和推動作用。構建分級診療制度,重構“上下聯動、分工協作”的醫療服務體系,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、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內在要求,是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、提高醫療資源利用率的重要抓手,是解決大醫院患者扎堆、緩解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問題的有效路徑。
僅靠行政手段強推
無法成功
建立分級診療制度,旨在引導合理就醫流向,形成有序的診療模式。如果僅靠行政手段強制推行,患者不愿去,基層機構接不住,必定無法成功。要統籌解決好基層機構服務能力和服務模式不適應、醫保付費和醫療價格政策不配套、醫療機構之間信息不共享等問題,多措并舉,打好“組合拳”。
一是完善區域衛生規劃,優化醫療資源配置。要統籌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,制定完善區域衛生規劃,在增加資源總量的同時,優化資源配置,推動醫療衛生資源下沉,促進城鄉之間、區域之間協調發展。進一步明確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和服務范圍,建立科學合理的分級分工協作機制,推進接續性醫療服務體系建設。同時,優化公立醫院布局結構,大力發展兒童、精神、傳染等資源緊缺的?漆t療機構,加快發展康復、護理、臨終關懷等長期照護機構,強化公立醫院的;韭毮,為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提供強有力的醫療服務支撐體系。
二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,轉變基層服務模式。建立分級診療制度最大的一塊短板是基層服務能力薄弱,群眾到基層看病不放心,所以大病小病都跑到大醫院。因此,要著力補短板,加大對基層的財政投入,支持社會力量辦醫,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投向農村和城市社區,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、規范化建設。強化全科醫生培養和基層醫生培訓,提升基層機構醫療服務能力,為城鄉居民就近就醫創造條件。
推廣基層機構簽約服務模式,建立全科醫生與城鄉居民以家庭為單位的契約服務關系,由全科醫生和健康服務團隊負責簽約居民的初診、分診和雙向轉診協調,并提供方便可及的基本醫療服務、公共衛生服務和全程健康管理,促進基層首診可持續發展,增強基層機構對群眾的貼近度和吸引力。
三是建立城鄉縱向醫療聯合體,暢通“雙向轉診”渠道。積極推進城鄉醫療衛生機構縱向聯合,以城市大型醫療機構為龍頭,以縱向醫療資源整合為重點,積極發展區域性醫療聯合體,以信息化手段和合理補償機制,實現醫聯體內醫療服務資源共享;以縣級公立醫院為龍頭,以人、財、物、服務、信息、管理一體化為核心,探索實施縣鄉村醫療服務體系一體化改革,建立縣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分工協作機制。制定完善雙向轉診制度規范,改革公立醫院利益分配機制,建立二級、三級醫院與基層機構的便捷轉診通道。進一步完善基本藥物制度,為基層就診和轉至基層治療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藥品保障。
四是注重政策引導,充分發揮醫保和價格等杠桿作用。完善醫保和價格等方面的政策,引導群眾“小病到社區、大病到醫院、康復回社區”。進一步改革醫保支付政策,健全完善參保對象實行基層首診的相關規定,合理拉開不同級別定點醫療機構的報銷差距,醫保支付進一步向基層傾斜,促進患者有序就醫,提高醫療服務效率。同時,按照醫院不同等級,合理確定慢性病治療、康復和護理醫療服務價格梯度,吸引患者就近、優先選擇基層就診。
五是加強衛生信息化建設,為分級診療提供有力支撐。盡快實現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全覆蓋,加強衛生信息化平臺建設,以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為樞紐,將各項業務系統整合、聯通起來,支持預約掛號、雙向轉診、遠程會診、醫保費用結算等。加快發展遠程醫療,積極探索“基層檢查、上級診斷”等有效模式,推動大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間互聯互通、信息共享。
單兵突進難奏效
形成合力易攻堅
分級診療涉及面廣、政策性強,看似在“分”,實質在“整”,單兵突進難以奏效。這是一項系統工程,必須統籌各方力量,密切配合、齊心協力、共同推進,才能有效攻堅克難。
完善分級診療模式,必須醫療、醫保、醫藥聯動改革。醫療是根本,醫保是基礎,醫藥是關鍵,三者具有很強的關聯性。建立分級診療制度,必須堅持“三醫”聯動改革,使醫療、醫藥、醫保相互銜接、相互促進,讓醫療服務能夠大醫院放得下、基層機構接得住、老百姓信得過。
破解基層人才短缺難題,必須多渠道發力、重心下移。當前,影響分級診療的主要矛盾是基層人才問題,全科醫生數量不足,高水平全科醫生嚴重短缺,這也是群眾不放心就醫、影響基層首診的重要原因。而人才培養有個過程,同時還有一個如何讓高水平人才留得住、干得好的問題。這就需要綜合施策,形成有效的人才培養、引進、使用和激勵約束機制。通過規范化培訓、轉崗培訓和定向培養等多種方式,加快全科醫生隊伍建設,提高基層醫務人員素質和技能。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,鼓勵醫師到基層多點執業,定期開展診療活動,把更多的人才引向基層。加快推進人事薪酬制度改革,合理提高醫務人員待遇,適度拉開收入分配差距,激發醫務人員愛崗敬業、提高技能、服務基層和群眾的積極性。
實施全過程健康管理,必須辦醫、行醫、就醫觀念協同轉變。構建分級診療制度,就是要改變“重醫輕防”,使之成為一個全面健康管理系統,致力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。隨著人口老齡化和現代疾病譜的變化,慢病種類越來越多,患病人群不斷增加,亟需實施融預防、治療、康復、健康促進于一體的全過程健康管理,這既涉及到“醫”,也涉及到“患”,需要辦醫、行醫、就醫等各方的共同努力。從政府辦醫角度看,要更加重視預防治未病,推進“互聯網+”管理健康,推動專業公共衛生機構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之間的協作,實現功能互補、防治結合。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角度看,要以全面健康管理為目標,通過契約服務的方式,為居民提供連續、安全、有效的綜合醫療衛生服務和慢性病管理。從患者角度看,要提升對疾病防治知識和醫學科學的認識,改變傳統就醫習慣,合理選擇就診機構,加強自我健康管理與促進。(作者單位:江蘇省人民政府)
|